华光琉影的假日牛杂街,三五知已,两小无猜,墙角边,熏黄灯光中低头私语

“一碟油炸!”
“得!要最烂嘅嘛!”

肇庆假日牛杂街最后一档牛杂店是本人的夜宵老巢,虽然至今仍不清楚小店的名字,甚至与牛杂阿姨彼此都不知道对方名字,但多年建立默契尽在一碟小小油炸。多年来走遍大江南北,从奢华饭宴到市井小摊,于我,终如过眼浮云烟,难以代替这心中小小的一碟牛杂。

摊主阿姨几年前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姑娘,如今身怀六甲,更显风韵。至今仍记第一次走进这个小店,她身穿如雪衣裳,脸戴口罩,凝神贯注地站在推车前。低头举手,笑如弯月,美得无声却胜似有声,嘈杂牛杂街亦因此变得清静;她恬静背影像神灵般从容威严不容亵渎;这美在若隐若现中令疲累的食客又仿如回到醉生梦死咫尺之间,口罩的美于不觉中将至美轻泻漫扬,满城皆春……饿了!

我已经不记得牛杂是源于什么时候,起源什么地方,亦无从考究。剪牛杂需眼明手快,动作麻利。一双筷子,一把剪刀,煮牛杂者需迅速将荤菜剪开,拨签上碟。

好友们总是说:“你应该给这家店写篇赞文以示纪念”。想了很久,迟迟未能动笔,有关牛杂美味,我实在无意刻画,唯有翻出自己脑海中对这对店主夫妻一幕以咏之。

当年某日,一位年青俊朗系着围裙袖套的小伙子从屋内走到姑娘身边收过钱,温柔地地拿过姑娘手中的筷子,利落熟练地烹煮锅中滚腾的牛杂。我扭身付完钱正要离去,听见小伙子挥动筷子边轻声地跟姑娘说:“头还疼吗?回去休息?”只见姑娘,杏目如一轮弯月似地微笑挂在脸上,微微地摇了摇头。他们继续分工明确条理分明地一个煮牛杂,一个打扫送饮料。这份相融以沫,互相知心,这种默契,会让你看了心生羡慕。

风花雪月的爱情传奇和相扶相携平淡的小日子,好比酒店山珍海味比小摊的牛杂一样。牛杂简单朴实却丝毫掩饰不了美味的光芒。比起那些昙花一现的轰轰烈烈,平淡往往更加细水长流。